全面向新 质造中国——“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工业 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2024-03-19 23:29:48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国务院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文共1865字,读完约需7分钟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国务院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报告中还明确指出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一时间,“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频热词,成为全社会聚焦的话题。


所谓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那么对于工业、制造业来说,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更是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驱动力。在此,新质生产力主要是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技术、新制造装备等,如:荷兰ASML公司因为有EUV光刻机这样的生产工具,所以可以生产出5纳米、7纳米的芯片;特斯拉因为掌握了一体化压铸成形技术,所以大幅降低了新车制造成本……由此看来,在工业制造领域中,所有颠覆性、独创性的科学发现和创新技术都都可以被称为“新质生产力”由此我们可知,新质生产力之于工业、制造业领域主要是技术含量高、涉及领域新,以创新驱动,成为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实,新质生产力在去年就已提出,并逐步践行,这一点,从相关数据可以窥见。2023年,工业生产稳步加快,企业效益持续改善,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数据信息来源:经济日报);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两会过后,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质在于“质优”。作为众多传统工业、制造业更需要通过新质生产力促进本轮技术的革新、升级,从而培育高效能产业,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因此,传统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考虑产业在地化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科研环境等诸多因素来突破创新,迭代新技术、新模式,焕新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对于传统工业而言,要发展新型工业化,提升行业竞争优势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助力。这其中,绿色发展是高质量的底色,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本制度特征。将绿色创新科技融入传统产业、结合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等,全面优化调整、工艺流程再造,由此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以航运产业为例,未来绿色船舶制造业规划早已达成共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规划:到2025年,船用化石能源基本被绿色能源替代,高能耗、高排放、高碳技术的老旧船舶将加快报废更新,LNG、甲醇、氨燃料、氢气等绿色动力船舶制造占比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超过50%,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也将初步建立。以此推动传统航运产业形成集群化、差异化的绿色低碳转型新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好智能化手段。这亦是“质优”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不同行业细分领域,根据其产业特性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整合数字技术、AI高科技等对传统产业进行系统化,全方位,全生态链的焕新改造,推动产业数字化不断完善,以脱胎换骨的姿态完成产业更高级的进阶,重塑竞争新优势。2024年,是国家实行新一轮企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动的关键年份。新质生产力战略思想的提出更是推动了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前进的道路,给更多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突破口,技术的革新、信息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而升级。


未来,中国将有更多赋予了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工业化企业成为行业“主力军”,并推动传统产业发展转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支持。将生产要素投入、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信息等诸多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全面有效将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应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管理模式更新、产品迭代升级、市场模式提升等全维度一条龙全面跃升,促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新型工业蓬勃发展!

全面向新 质造中国——“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工业 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2024-03-19 23:29:48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国务院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文共1865字,读完约需7分钟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国务院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报告中还明确指出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一时间,“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频热词,成为全社会聚焦的话题。


所谓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那么对于工业、制造业来说,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更是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驱动力。在此,新质生产力主要是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技术、新制造装备等,如:荷兰ASML公司因为有EUV光刻机这样的生产工具,所以可以生产出5纳米、7纳米的芯片;特斯拉因为掌握了一体化压铸成形技术,所以大幅降低了新车制造成本……由此看来,在工业制造领域中,所有颠覆性、独创性的科学发现和创新技术都都可以被称为“新质生产力”由此我们可知,新质生产力之于工业、制造业领域主要是技术含量高、涉及领域新,以创新驱动,成为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实,新质生产力在去年就已提出,并逐步践行,这一点,从相关数据可以窥见。2023年,工业生产稳步加快,企业效益持续改善,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数据信息来源:经济日报);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两会过后,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质在于“质优”。作为众多传统工业、制造业更需要通过新质生产力促进本轮技术的革新、升级,从而培育高效能产业,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因此,传统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考虑产业在地化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科研环境等诸多因素来突破创新,迭代新技术、新模式,焕新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对于传统工业而言,要发展新型工业化,提升行业竞争优势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助力。这其中,绿色发展是高质量的底色,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本制度特征。将绿色创新科技融入传统产业、结合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等,全面优化调整、工艺流程再造,由此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以航运产业为例,未来绿色船舶制造业规划早已达成共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规划:到2025年,船用化石能源基本被绿色能源替代,高能耗、高排放、高碳技术的老旧船舶将加快报废更新,LNG、甲醇、氨燃料、氢气等绿色动力船舶制造占比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超过50%,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也将初步建立。以此推动传统航运产业形成集群化、差异化的绿色低碳转型新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好智能化手段。这亦是“质优”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不同行业细分领域,根据其产业特性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整合数字技术、AI高科技等对传统产业进行系统化,全方位,全生态链的焕新改造,推动产业数字化不断完善,以脱胎换骨的姿态完成产业更高级的进阶,重塑竞争新优势。2024年,是国家实行新一轮企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动的关键年份。新质生产力战略思想的提出更是推动了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前进的道路,给更多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突破口,技术的革新、信息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而升级。


未来,中国将有更多赋予了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工业化企业成为行业“主力军”,并推动传统产业发展转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支持。将生产要素投入、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信息等诸多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全面有效将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应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管理模式更新、产品迭代升级、市场模式提升等全维度一条龙全面跃升,促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新型工业蓬勃发展!

关闭
注册 登录
手机号: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登录
手机号: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密码重置
手机号:
新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返回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